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日期:2012-09-14
□本报记者 王辉 技工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在直接导致技能人才短缺并进而对企业运行和经济发展频频亮出黄灯的同时,也将一个急待解开的疙瘩摆放在众人面前。 问题急切需 “看到” “提升技工教育水平,转变观念是前提,也是关键。”针对如何解开疙瘩,长期从事技能培训工作的山东省泰安市东方计算机学校校长王元成告诉记者。 在王元成看来,相关方面应深刻地看到技能人才短缺带来的多重负面影响,从而加大对技工教育的重视程度。 “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能尽快找到破解问题的办法,并在行动中贯彻落实。”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在对王元化的观点表示赞同的同时,还就提高思想重视程度的办法开出了 “药方”。他认为,相关方面可通过宣传发动、技能竞赛、评选表彰等方式,加大宣传技工教育重要性的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使政府能够像重视培养高级专家那样重视培养技能人才。企业能够看到技能人才对于自身的影响,把技工教育看作发展的命脉;技校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更好地履行肩负的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破除重学历、轻技能的陋习,才能建立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观念,技工教育的发展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陈宇说。 破解路径应 “想到” 对于做好技工教育工作的方法,陈宇同样有着深入的思考。他告诉记者,技工院校首先要准确定位,要把职责坚决定位在技能培训、技能养成方面,尽力解决好名师培养、生产实习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以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等问题。 “同时,技工院校还要努力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只要学生就业没问题,学校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陈宇表示。 作为技工教育战线上的 “老兵”,广东省韶关市技师学院院长刘雪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也进行着思考。他认为,要做好技工教育工作,首先要发挥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的互动作用,构建政府送政策、企业送岗位、学校送学位的 “三送”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储备技能人才工作。其次,要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要以产业园区及其中企业为培训依托,大力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和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实施 “校企双制”,走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之路。 “对于已就业人员,我们还要保证培训的次数和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刘雪庚说。 “在我看来,政府和企业应建立专门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大批社会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高级技工王洪军,则将目光聚焦在了培育技能人才场地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上。他告诉记者,有关部门应规范技能人才的层级标准,使那些真正具有精湛技术的人才能够得到符合其水平的评价,并按照相应的层级,给予技能人才较高的特殊津贴,使技能人才能够在物质上得到相应的回报。 贯彻落实必 “做到” 虽然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着深入详细的规划设计,但王洪军认为,“关键是要做到。” 如此观点得到了陈宇的响应。他认为,营造尊重技术工人的社会氛围的确重要,但关键是让大伙儿看到接受技能教育、成为技工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什么大家都想当技能工人,根本原因是那时工人地位高、收入高,有发展空间。但现在技能工人每月有三四千元的工资就算不错了,这样的收入怎么能吸引大批年轻人呢?”陈宇说, “因此,要提升技能教育水平,政府和企业应拿出切实的办法和有力的保障措施调整分配结构,扭转过去分配向资本、管理倾斜的状况,让技能人员的收入切实提升,从而激发他们接受技能教育的积极性。” 而在河南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栾雷看来,做到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加强职业培训资金监管、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等措施,同样不可或缺,“只有把这些 ‘真金白银’的问题真正解决了,技工教育才能得到真正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技工教育今天的问题是多年的观念和行动偏差积累而成的,它的根本解决既需要智慧、魄力,也需要时间。”采访的最后,陈宇告诉记者,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跋涉,一个高技能人才喷薄而出的时代一定能够出现在我们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