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作者:李明宇 崔开宇 日期:2012-10-22
[导读]10年来,各地人社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各地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大力开展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工作。10年的心血浇灌,各地的基层人社平台服务功能越来越完备,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党和政府重大惠民政策的重要实施者,成为人社系统服务民生的前哨 为了更好地贯彻“民生为本”的理念,让人社工作更加惠及广大群众,10年来,各地人社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各地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大力开展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工作。10年的心血浇灌,各地的基层人社平台服务功能越来越完备,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党和政府重大惠民政策的重要实施者,成为人社系统服务民生的前哨。 □本报记者 李明宇 崔开宇 “我刚到镇人社所上班时,所里只有3名工作人员,活不多,主要是搞农村劳动力输出。当时,到村里发展信息员队伍,村里也不重视。组织第一批信息员技能培训的时候,从县里面请好了老师,到村里一看,只有5个人来听讲。”8月20日,在河北省卢龙县卢龙镇,今年35岁的镇人社所所长赵志红面对记者,从容讲起自己的基层工作经历和体会。她从2004年来到人社所,见证了基层人社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尤其是近年来,她觉得人社所的工作越来越忙。 “2007年搞城镇居民医保,根本就忙不过来。没想到后来工作越来越多,退管、新农保,一样接着一样。” 赵志红的经历折射了人社系统基层平台的发展轨迹。据人社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到2011年11月末,全国97.9%的街道和95.8%的乡镇都建立了人社工作机构,94.8%的社区和63.8%的行政村聘用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并有了一支超过71万人的工作队伍。赵志红是其中的出色一员。她是河北省秦皇岛市发展劳务经济带头人,也是秦皇岛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基层工作者。 迈向新世纪,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全国人社系统自觉服务民生、主动贴近群众需求,着力打造基层人社平台。10年间,从攻克再就业难题到实施各项惠民政策,从行使管理职能到延伸服务触角,从白手起家到兵强马壮,各地精心打造的人社基层平台,既见证了中国人社事业加速发展、普惠民生的历史过程,更成为这一进程的重要推手。 缘起再就业—— 筚路蓝缕,不辱使命 2011年9月21日,山东省禹城市伦镇北街年近五旬的农民房加财来到伦镇人社所找工作。工作人员周琳琳热情接待了房加财,让他填了求职登记表,又把信息录入电脑,然后推荐他到东君乳业公司做操作工。 “这个岗位不限年龄和文化程度,待遇也不错,一个月有2600块钱。”周琳琳说。 “高新区离俺们这儿也不算远,骑电动车上下班很方便。”房加财表示。 虽然很快就挑到一个岗位,但房加财担忧自己干不了这个行当。周琳琳对他说: “完全不用担心。等企业录用结果下来后,我们会专门组织你们到市里的技校或职业中专参加培训。” 伦镇辖区内共有近10家规模以上企业,招工全靠人社所。禹城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基层人社平台尚未建立时,农村群众要享受政府提供的就业信息,需要到市人力资源市场,不仅路途远,而且招聘会也不是天天有。” “现在通过人社所招工,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时,一下子能招来几十人。以前,靠亲戚朋友介绍招工绝对做不到这一点。”德润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玉春说。 变化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发生的。 21世纪之初,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数千万下岗职工在短期内涌入社会,要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难题,原有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力不从心。 为此,200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 《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街道和工作任务重的乡镇建立或确定负责劳动保障事务的机构,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在社区聘用专门的服务人员并提供工作经费,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工作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体系宣告诞生。 200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 《关于加快推进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基层平台建设的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到位“六到位”要求。 2005年,国务院发出 《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出继续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质量,落实工作经费。 而2007年出台的 《就业促进法》首次提出了 “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说法。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明确要求街道、乡镇、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基层服务窗口。 顺应党和政府对人社部门开拓新领域的要求,顺应广大群众的期盼与呼声,在各地区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在全体人社部门同志的努力下,基层平台建设突飞猛进。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街道人社工作机构7534个,配备工作人员超过4.04万人,其中有编制的工作人员超过2.24万人,占总数的55%,获得职业资格的人员超过2.03万人,占总人数的50.3%。 全国共建立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超过3.24万个,配备工作人员超过11.07万人,其中有编制的工作人员超过 5.91万人,占总人数的53.3%,获得职业资格的人员超过3.57万人,占总数的32.2%。 同时,超过7.76万个社区、36.01万个行政村建立人社基层平台。社区共配备工作人员超过16.10万人,其中专职人员超过11.71万人,占总数的72.7%,获得职业资格的人员超过7.06万人,占总数的43.8%;行政村共配备工作人员超过40.21万人,专职工作人员超过13.18万人,占总数的32.7%,获得职业资格的人员超过5.99万人,占总数的14.9%。 记者从人社部有关部门了解到,为加强基层平台队伍能力建设,2003年以来,人社部以推动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为抓手,组织开发了职业标准、培训教材、鉴定题库,开展师资培训,统一组织技能鉴定。从2005年启动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到现在,全国已累计鉴定17万多人,近14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2006年到2011年,全国共帮助城镇下岗失业人员3134万人实现再就业,帮助就业困难人员952万人实现就业。 职能大扩张—— 规范发展,普惠民生 62岁的黄云昌老人至今清晰地记得参加新农保时的情景:2009年,他的家乡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被列为新农保试点县不久,村劳动保障站工作人员就推开了他家门,耐心地讲解、认真地算账……很快,黄云昌消除了心中的疑虑,成为新农保的受益对象。 “我现在养老不发愁、看病花钱少,田里还有收入,这日子别提多舒服了!”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为了推进新农保参保扩面,当地政府在基层平台建设上可谓不遗余力。 “仅建立平台一项,2010年,全市就安排资金1500万元,要求每个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四有村’按照人到位、物达标、事办成的要求和一名专 (兼)职工作人员、一间房、一台电脑、一部传真机、一部电话的标准建立劳动保障站。”盐城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随着各地基层平台实力的不断壮大,新农保、城乡居保、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保障监察、人事人才、失业登记、职业培训、劳务输出、农民工权益维护等人社部门的工作和服务功能,被逐一加入基层平台的工作内容当中。人社部门的工作重心日益下移到社区和农村,服务面不断扩展,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随着职能的进一步扩张,基层人社平台的发展进入了更加规范发展的全新历史阶段。 2009年,人社部发出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服务功能等工作,提出了进一步、更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010年,人社部发出 《关于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队伍建设、改善保障条件、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组织领导等提出了指导意见。同年,又出台 《关于加强基层平台就业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有关问题。 这个阶段最大的突破,就是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被纳入 “十二五”规划。 当我们放眼各地基层平台,可以看到这些令人振奋的景象: 基层人社平台的运行模式得以厘清。规定社区、行政村基层平台一般与其他公共服务项目整合资源,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社区、行政村可以设置特定公益性岗位聘用专职协管员,也可以由居委会、村委会工作人员兼职完成相关任务,按完成任务数量、质量给予经费和报酬。 机构名称得到统一。街道、乡镇成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所),社区、行政村成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 服务场所建设标准得以明确,设备配置标准得以明确。 管理体制得以理顺。明确了街道和乡镇劳动保障中心 (所)受同级党委、政府领导,同时接受县级人社部门业务指导。社区和行政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点由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 (所)直接管理和监督;由居委会、村委会人员兼职的,接受社区、行政村党组织和居委会、村委会的领导,同时接受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 (所)的业务指导。 人员结构日趋优化。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鼓励 “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等在基层平台专职或兼职工作。 走向信息化—— 更新载体,提升服务 杭州市退管中心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群众进出。 2010年的一天,市民程友树心急如焚地赶到中心信访科求助。原来,程师傅到了退休年龄,要办理参加杭州市社会化管理的手续,而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他要被纳入社会化管理,需企业交纳一笔服务经费。程师傅以前工作过的单位已被吊销了营业执照,因此无法办理相关手续。信访科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情况,派人专门到工商部门查询企业登记情况,最后帮助程师傅圆满解决了问题。程师傅说: “他们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啊。” 从2009年起,杭州市退管中心在全市建立并推广应用了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与医保、社保实现了信息共享,将市、区、街道、社区退管经办机构纳入统一办公网络。现在,退休人员如果生病住院,只要一刷医保卡,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脑上就会出现业务提醒,显示退休人员的住院地址、病房床号,社区专管员会按照规定要求前去探望慰问。借助信息化手段,各级退管经办机构实现了对退休人员各方面情况的实时掌握和精确管理。 10年间,随着人社部门同志的不懈努力,一个个构筑在优良硬件设施和现代化科技基础上的高科技、高效率的基层人社平台正在显现出重要作用。 按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从2010年到2012年,在全国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基本建立健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从2013年开始到“十二五”末,社会保障 “一卡通”全面实施,基本实现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城乡居民能够就近享受到公共服务。 而今,第一个阶段已近结束,而第二个阶段的构想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现实。 信息化建设正得到优先推进。各地 “金保工程”二期立项和实施,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倾斜,街道和乡镇平台、社区和行政村服务站点,立足于实现与省、地市、县三级联网。 各项公共服务应用软件正在逐步统一,网上办事、网上查询信息服务层出不穷,政务公开进一步推进,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功能日趋完善。 10年来,作为人社系统服务民生的前哨,基层人社平台的茁壮成长,使得就业优先、全民社保等一大批重大惠民政策得以顺利实施。这是一个充满活力、潜力无限的平台,尽管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备,但它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为中国百姓的民生事业站好岗、出好力,兢兢业业、润物无声…… |